知识改变命运,教育成就未来。
在我上学的那个时代,这句话被贴在了班级的墙头上。
这句话被奉为真理,也是莘莘学子日以继夜努力的座右铭。
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,无奈的选择去送外卖的时候,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,不禁会问,在这个时代,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吗?
这让我想到了古代,有很多穷秀才,他们已经拥有了比别人更高的文化水平。
但是,高不成低不就的他们,最终并没有一个好的用武之地。
穷酸,落魄,郁郁而终的大有人在。
当社会发展到一个阶段的时候,知识就像金钱一样,不再是万能的了,更不一定能改变命运。
套用那句话,钱不是万能的,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。
知识不是万能的,没有知识是万万不能的。
李大钊说:“知识是引导人们看到光明和真实境界的灯烛。”
高尔基说:“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对生活做出正确的解释。”
雨果说:“知识是人生旅途中的食粮。”
知识的重要性,不言而喻,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?
很多人怪社会,说社会的丛林法则变了,变得更不公平了。
这两年张海峰异常的火爆,是因为他看懂了丛林法则,明白知识到底去哪里才有用武之地。
寒窗苦读到最后,怎么样做才能有一份好的工作,对得起自己,对得起老师,对得起爹妈。
社会的竞争,让知识成了竞争力的基础,而不是竞争力的核心。
国家依旧需要大把有文化知识的人去建设,但当知识成了内卷,拼的就不再仅仅是知识了。
知识成了改变命运的敲门砖,但敲门除了需要砖,还需要的东西太多了。
都说寒门难再出贵子,寒窗苦读,无法成就宏伟蓝图。
就这一点,我是不太认可的。
很多人是错误的意会了,认为读书能够马上跨越阶层,有过高的预期了。
跨越阶层不仅仅是读书能实现的,需要的东西太多了,可能几代人都读书,才能实现所谓的跨越阶层。
大学生去送外卖是无奈之举。
折射出的是很多学习的知识,最终没有用武之地,需求和供给出了大的问题。
大学生排队去考公务员的现象,就是这个问题。
很多人丢弃了自己所学的专业,走上了另一条原本不该走的道路,因为生计。
当生计问题,也就是就业问题成了首要问题的时候,知识改变命运也就成了空谈。
因为读书人的首要目标,并不是能只是赚钱。
当高等教育被普及了以后,知识更多的时候,成了基础的素养。
而命运的齿轮,并不会因为基础素养而产生大的改变。
这就好像,勤奋并不会决定成功,努力也并不是关键因素,否则遍地都是成功的人了。
命运的齿轮,在当下已经不是靠知识去做主要驱动了,而是方向,趋势,选择。
很多人或许会问,这是不是代表不用去努力读书了。
恰恰相反,当知识被平民化,大众化,普及化的时候,你更需要去读书了。
虽没法像80年代90年代的大学生,直接靠知识逆天改命,但如果你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没有,就会被踩在底层的底层,永远不得翻身。
有人可能觉得这太绝对了,因为有些人可以含着金汤匙出生。
但如果你真的看得到的话,会发现那些手握金钥匙的人,更加努力的在学习,再补充知识,因为他们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,并且明白知识对他们的价值。
人家或许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,但知识帮助他们守住了财富。
现如今,要明白一点,就是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认知。
你可以理解为,知识不代表智慧,认知才是智慧。
知识是你学的一些东西,认知就是把学到的转化成了应用。
生活中,我们需要找寻的是方向,是基于你学到的东西,做出的判断。
知识其实是死的,活学活用,让知识作为你能够做判断的依据,才是关键。
死读书拿来的文凭,只能去社会上帮你敲敲门。
但你在工作中,能否发挥自己的价值,取决于怎么去运用这些知识。
知识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
几千年来,都说知识改变命运,其实是认知改变命运。
再深层次一点,是如何运用认知,来改变命运。
不论是2023,还是2033,在历史的千年长河里,这个规律其实从没变过。
只不过,很多人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的理解,太浅了。
内卷的时代,更多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真正的价值在哪里,知识的用武之地,又在哪里。
学习,即便最终没让你赚到大钱,也会让你有涵养,知进退,懂人生。
所以,学无止境,不要停下学习,同时要多思考,把知识变成价值。
如无特殊说明,网盘下载提取码为:vvvv,如果无效请联系我
暂无评论内容